当前位置: 首页 » 资讯 » 行业资讯 » AI来临,失业大势难以避免

AI来临,失业大势难以避免

发布时间 : 2017-07-13    浏览量 : 236

        最近,新零售火了。7月8日,阿里打造的“淘咖啡”无人店在第二届淘宝造物节上亮相,据称无人店可通过人脸识别,实现即走即付。事实上,伴随着人工智能的崛起,“无人”的走俏已是必然。李彦宏于上周展示无人驾驶汽车当日,美国纳斯达克百度股价上涨2.14%,市值638.38亿美元。

  不过,与资本青睐相对照的,却是人工智能应用日渐落地所引发的就业担忧。从无人店到无人驾驶,售货人员、出租车司机等岗位是否将会被替代?刘强东近日表示,12年内全面利用人工智能,京东将成为没有一个员工的公司;而李开复也称,未来十年50%的工作将被人工智能代替。AI来临,我们需要担心失业吗?
       据斯坦福大学人工智能与伦理学教授卡普兰的一项统计,美国注册在案的720个职业中,将有47%被人工智能取代。未来10年机器人将取代1500万工作岗位,相当于美国就业市场的10%。而在中国,这个比例可能超过70%。
      不过,另有声音认为,由技术创新造成的失业,其实是一种临时失业:旧的岗位被新岗位替代,就像当年汽车淘汰了马车,马车夫失业汽车司机开始就业,这是一个淘汰过程,也是社会发展的必经阶段。事实上,创新往往会对工人产生积极影响,因此,关于就业的真正争议在于,创新是否可能对总体就业产生持久的负面影响?

      乐观主义者认为,可以接受创新引起的短期失业,因为经过一段时间后,总是会创造出与被销毁的相同数量的工作职位予以补偿。著名经济学家、现代劳工经济学之父雅各·闵沙,使用“收入动态”小组研究的微观数据发现,尽管技术进步在短期内似乎对总体失业影响不明确,但从长远看,却减少了失业率。虽然这种态度不断受到挑战,但在19世纪和20世纪大部分时间,持这种见解的经济学家依旧占主导地位。
     悲观主义者则认为,因技术进步导致失业,是推动更广泛结构性失业现象的因素之一。结构性失业概念,即持续失业状况,在20世纪60年代开始流行,即使在商业周期的高峰阶段也未消失。自此,即便是乐观经济学家也开始认识到,发达经济体的结构性失业确实在上升,只是它们往往把这归咎于全球化和离岸外包,而非技术变革。
     不过,2013年以来,全球因技术发展失业持续增长的威胁却越来越不容忽视。比如,多伦多大学的商学院教授本杰明·阿拉,为法律界设计了一款人工智能软件,用来扫描法律文件、分析案例、创建模拟决策判断,以帮助律师和税法会计师更好了解在法庭上可能遭遇的情况,使购买软件的用户通过超现实的模拟场景,更准确评估案例。目前这款人工智能软件已投入市场,大批的法律助手将面临失业窘境。
     受到影响的还有金融高薪阶层。据《纽约邮报》报道,众多对冲基金公司在美国康涅狄格州的格林威治市设立总部,该州有420家对冲基金公司,总资产约为7500亿美元,资金管理规模超过3万亿美元。但随着人工智能的技术变革,格林威治的对冲基金公司开始尽可能减少人力资源,使用智能系统进行投资,减少交易成本使利润最大化。随后,大量基金经理被裁员,昔日繁华时将大把奖金用以购置豪宅的日子早已不再。
     至此,人工智能来临,“失业”是最需要担心的吗?大势虽难违抗,个人却拥有选择的自由。未来人工智能将取代几乎所有重复性工作,但所有与人工智能相关、直接或间接的工作岗位,也将以井喷式速度增加。同时,创意及内容生产是永恒需求,内容提供也将大幅增长。因此,与其被动接受,个体不如自我迭代,拥抱人工智能。最后,人工智能对于工作的影响其实暗藏喜讯。从国家层面,人工智能的发展可能会是中国经济转型的突破口,甚至将目前经济被房地产绑架的境况中解脱出来。就个人而言,生产力的提高将大幅缩短工作时间,那时,每周工作四天,甚至三天都不是梦。将来,我们会拥有更多的时间陪伴家人,或许也会迎来更多的“全职”母亲,或“全职”父亲了。

按分类浏览
点击排名